科威尔一纸公告,几位董监高便迫不及待地宣布要减持股份,理由是“自身资金需求”。这理由,真是既官方又万能,仿佛成了上市公司高管们套现的标配说辞。细看这减持计划,颇有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味道。公告里又是询价转让,又是集中竞价,又是大宗交易,看似给足了市场选择,实则每一种方式都留足了操作空间。尤其那句“根据市场情况拟通过…方式减持”,更是将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减持价格“按照减持实施时的市场价格确定”,更是让人玩味。难道他们不知道自家股票现在正处于破发状态吗?这到底是真心想减持,还是想借机再割一波韭菜?
科威尔当初顶着“科创”的名号登陆科创板,发行价高达37.94元/股,现在呢?早已跌破发行价,让一众投资者血本无归。而当初那些信誓旦旦要助力企业发展的董监高们,如今却忙着套现离场,这难道就是科创板的“原罪”?科创板设立的初衷是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但现在看来,不少企业却把这里当成了圈钱的工具。上市之后,高管们摇身一变,成了亿万富翁,然后呢?然后就是各种减持、套现,留下中小投资者在高位站岗。这种“上市圈钱,高管套现”的模式,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透支了科创板的未来。
科威尔上市时募集了7.59亿元,加上后来又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的1.88亿元,两次募资总额高达9.47亿元。招股说明书上写着要用于“高精度小功率测试电源及燃料电池、功率半导体测试装备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测试技术中心建设项目,全球营销网络及品牌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但这些项目进展如何?是否真的产生了效益?科威尔似乎并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钱是投资者真金白银投进去的,企业有义务向投资者交代清楚每一笔钱的去向和用途。如果募集来的资金没有被用于实际的生产经营,而是被挪作他用,甚至是流入了个人腰包,那这无疑是一种欺诈行为。
科威尔的股价一路下跌,早已跌破发行价,让那些当初盲目跟风的中小投资者损失惨重。他们本以为自己搭上了“科创”的快车,可以实现财富增值,却没想到最终却成了被收割的韭菜。科威尔的例子再次提醒我们,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不要盲目相信所谓的“专家”和“内幕消息”,要有自己的判断和分析能力。尤其是对于那些新上市的科创板股票,更要保持警惕,不要轻易入场。因为在潮水退去之后,你才会发现,谁在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