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新股巴兰仕:光鲜业绩难掩信披疑云,扩张藏风险?

金融中心 2025-04-20 128人围观 ,发现0个评论 北交所信息披露关联交易市场监管财务数据

北交所新秀巴兰仕:业绩光鲜下的信息披露迷雾

巴兰仕,这家名不见经传的汽车检测设备公司,正试图搭上北交所的快车,一跃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招股书上,营收和净利润的漂亮增长曲线格外引人注目,仿佛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然而,魔鬼往往藏在细节里。当我们拨开这层光鲜亮丽的业绩外衣,却发现疑点重重,信息披露的迷雾挥之不去,让人不禁质疑,这真的是一家准备好接受市场考验的公司吗?

巴兰仕并非横空出世。近一年来,监管层为了规范市场,围绕发行、上市、现金分红等关键环节,密集出台了超过50项制度规则。这无疑给市场参与者划定了清晰的红线。然而,规则之下,仍然有人试图游走于灰色地带。截至2025年4月17日,北交所上市公司数量已达265家,总市值超过7400亿元。在这个新兴的市场中,泥沙俱下,真正优质的企业需要经受住更严格的审视。巴兰仕,作为排队上市的一员,能否经受住这样的考验?

问题或许就出在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上。证监会曾对其上市文件提出多达30项的补充披露要求,关联交易更正公告,更是如同“此地无银三百两”般,将信息披露的瑕疵暴露无遗。更令人咋舌的是,巴兰仕的举升机产能数据,在不同的文件中竟然出现了“对不上”的情况,这究竟是无心之失,还是有意隐瞒?要知道,举升机是巴兰仕的核心产品,占据了其营收的半壁江山。如果连核心数据的真实性都无法保证,投资者又该如何对其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这已经不仅仅是信息披露的问题,而是诚信问题,是企业对市场最基本的尊重。

监管重拳与市场扩张:一场豪赌?

规范市场,不仅仅是监管层的职责,更是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基石。然而,巴兰仕在信披上的种种“不走心”,不禁让人怀疑其对规则的敬畏之心。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合规问题,而是关乎企业道德底线的问题。

证监会30问:巴兰仕的信息披露短板

2018年,证监会发布的《反馈意见》,直指巴兰仕首发申请文件中存在的规范性、信息披露、财务会计等问题,其中仅信息披露方面,就被要求补充披露30项内容。这30个问题,如同30把利剑,直指巴兰仕信息披露的软肋。时间过去了这么久,类似的问题仍然在招股书中隐约可见,很难相信巴兰仕在信息披露方面下了足够的功夫。

更令人玩味的是,2024年6月,巴兰仕发布了一则《关于更正确认公司2021年度、2022年度、2023年度关联交易的公告》,承认此前的信息披露存在遗漏和错误。这种“挤牙膏式”的信披方式,很难让人相信其信息的真实性。

丢失的环评报告:环保合规性的潜在隐患

如果说信披问题还能用“不小心”来搪塞,那么环评报告的丢失则更显得匪夷所思。招股书显示,子公司南通巴兰仕的“酸洗磷化技术改造项目”的环评批复与验收批复竟然丢失。要知道,环评是企业环保合规性的重要证明,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环评批复的丢失,暴露出巴兰仕在环保管理上的疏漏,也让投资者对其未来的环保风险感到担忧。

更蹊跷的是,在南通巴兰仕2022年4月编制的《数字化工厂升级改造项目环评》中,却又提到了该项目曾取得环评批复和验收的事实。这让人不禁要问,环评报告究竟是丢了,还是另有隐情?

身份证号“手抖”:细节之处见真章?

如果说以上问题还涉及专业性,那么实控人孙丽娜的身份证号披露错误,则显得有些过于低级。招股书中的身份证号,较法律意见书多出一位数,这种“手抖式”的信披,实在难以让人信服。一个企业的掌舵人,连自己的身份证号都搞不清楚,又如何让人相信她能带领企业走向成功?

产量数据罗生门:招股书与公转书的数字游戏

更令人费解的是,巴兰仕在招股书和公转书中披露的2021年主要产品产量数据,竟然出现了差异。举升机、拆胎机和平衡机的产量和产能利用率,在不同的文件中呈现出不同的版本。虽然数据差异并不大,但这足以引起投资者的警惕。一家想要上市的企业,连最基本的数据都无法保证一致,又如何让人相信其财务数据的真实性?

扩张的野心与市场的寒意:巴兰仕的产能扩张之惑

巴兰仕一边在信息披露上遮遮掩掩,另一边却又雄心勃勃地计划着产能扩张。这种矛盾的行为,让人不得不对其上市的真实目的产生怀疑。究竟是为了改善经营,还是为了圈钱走人?

产能与环评的矛盾:数据打架,谁在说谎?

巴兰仕在2018年曾公开表示,要打造世界最大的汽车举升机生产基地,并计划通过子公司南通巴兰仕实施建设项目,目标是实现年产近10万台举升机。然而,现实却给了它一记响亮的耳光。招股书显示,2021-2024年,巴兰仕的举升机年产能均不足4万台。这与当初的豪言壮语形成了鲜明对比。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环评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巴兰仕的举升机年产能可能已经达到了7.5万台。这与招股书披露的数据再次出现矛盾。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招股书在说谎,还是环评报告在造假?

更诡异的是,另一份2022年4月编制的环评报告显示,巴兰仕的举升机年产能甚至超过了7.5万台。在多份文件中,关于举升机产能的数据如同雾里看花,让人难以捉摸。

在此背景下,巴兰仕还计划通过募资新增4万台举升机产能,这就不得不让人质疑其产能扩张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毕竟,如果现有产能都无法充分利用,又何必急于扩张呢?

昔日同行的陨落:元征科技的前车之鉴

巴兰仕此次北交所上市,可比公司由申报上交所主板时的5家骤减至2家。其中,曾经的可比公司元征科技,因为举升机业务毛利率低,已经开始精简甚至放弃该业务。

根据元征科技的年报,其举升机分部在2020-2022年期间,营收波动较大,净利润更是惨不忍睹,2022年亏损超过7000万元。这说明,举升机业务并非想象中那么美好,市场竞争激烈,利润空间有限。元征科技的遭遇,无疑给巴兰仕敲响了警钟。

行业需求的“降温”:逆势扩张的风险

更糟糕的是,整个汽车检测行业似乎正在面临“降温”的风险。南华仪器和安车检测等同行都公开表示,由于机动车检测频率减少,检测机构增速放缓,导致行业需求下降,对公司的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在行业整体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巴兰仕逆势扩张,无疑是一场豪赌。如果市场需求持续萎缩,其新增的产能又将如何消化?这不仅会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甚至可能导致巨额亏损。

信披疑云与产能之谜:巴兰仕上市之路,真的准备好了吗?

巴兰仕的上市之路,充满了信披疑云和产能扩张的矛盾。它就像一个穿着华丽外衣,却漏洞百出的木偶,在资本市场的舞台上摇摇欲坠。证监会的问询、环评报告的缺失、身份证号的错误、产量数据的矛盾,都暴露出其在信息披露上的不严谨和不规范。而与此同时,它又急于扩张产能,似乎迫不及待地想要在市场上分一杯羹。

然而,市场并非慈善机构,不会因为你的漂亮故事就慷慨解囊。投资者需要的是真实、可靠的信息,是对企业未来发展的清晰判断。如果巴兰仕不能解决信息披露上的问题,不能证明其产能扩张的合理性,那么它的上市之路,注定充满荆棘。

北交所的设立,是为了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不是为那些只想圈钱的企业提供温床。监管层需要更加严格地审查,把那些浑水摸鱼的企业挡在门外,才能维护市场的健康发展。而对于投资者来说,更需要擦亮眼睛,理性判断,避免成为资本游戏中的牺牲品。

巴兰仕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它能否在上市后真正改善经营,实现盈利增长?它能否经受住市场的考验,成为一家值得信赖的企业?这一切,都还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请发表您的评论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Powered By Z-Blog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