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生猪价格再次触及低点,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今年3月第一周,全国生猪价格为15.47元/公斤。自2024年8月第三周达到阶段性高点20.92元/公斤后,猪价便开始持续回落,累计跌幅高达26.1%。这轮猪价下跌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分析指出,近半年来猪价持续下行,根本原因在于市场供需关系发生了变化。从供给端来看,自2024年6月份开始,全国新生仔猪数量持续增长,为后期生猪供应奠定了基础。9月份以后,生猪供应量持续快速增加,市场供应压力增大。今年1月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达到3816万头,同比增长2.4%,进一步印证了供应充足的局面。
与此同时,从消费端来看,春节过后至三四月份,通常是消费需求的淡季,处于全年低谷期。在供给量依然呈现高位的情况下,消费需求相对疲软,导致猪价自2024年9月份达到阶段性高点后开始回落。供需失衡是导致此轮猪价下跌的主要原因。
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数据也印证了市场供应充足的现状。今年3月份第一周,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日均上市白条猪1756.57头,而去年同期日均上市1410.57头,同比增长24.53%。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统计部经理刘通表示,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白条猪仍以大体型为主,单重普遍集中在90公斤/头至110公斤/头区间,供应充足。即使是传统上价格坚挺的瘦肉型白条猪,批发价也在逐渐走低。这些数据都表明,市场供应充足,甚至略有过剩,从而导致猪价承压下行。
在猪价再次下探到近年低点附近的大背景下,生猪养殖业的经营状况备受关注。当前,生猪养殖业是否还能维持盈利?盈利空间又有多大?
朱增勇表示,今年2月份,国内生猪养殖场每出栏一头标准体重生猪平均盈利100元左右,3月份下降到50元左右。虽然盈利水平大幅下降,但值得注意的是,生猪养殖目前仍能维持微利状态。这得益于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成本端的下降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
饲料是生猪养殖的主要成本之一,其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养殖利润。近期,饲料价格出现了大幅回落,有效降低了养殖成本。以玉米为例,3月7日,大连商品交易所玉米主力连续合约收报2305点,比2022年4月最高点3046点下跌了24.3%。豆粕同样跌幅巨大,3月7日,大商所豆粕主力连续合约以2867点报收,相较于2023年8月最高点4514点下跌了36.5%。饲料价格的下降,显著降低了生猪养殖的成本压力,为维持微利提供了保障。
除了饲料价格下降外,全行业生猪养殖效率的提升也是维持盈利的重要因素。目前,每头能繁母猪提供的有效仔猪数比一年前增加0.5头至1头,这意味着同样的母猪群可以产出更多的仔猪,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通过优化养殖管理,加强疾病防控等措施,生猪生产成本整体处于下降趋势。养殖效率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猪价下跌带来的不利影响,使得养殖企业能够在低价时期维持一定的盈利空间。
近期,我国决定对来自美国、加拿大的猪肉和饲料增加关税,引发了市场对国内猪价和饲料价格的担忧。那么,这项政策调整会对国内市场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关税调整对国内市场的影响相对有限。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生猪消费主要依靠国内养殖,进口猪肉的占比很小。我国年消费生猪约7亿头,绝大部分由国内养殖企业供应。进口猪肉主要用于补充国内供应的不足,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并非市场供应的主体。
朱增勇表示,2024年我国进口猪肉共107万吨,其中自美国进口7.31万吨,同比下降40.3%,只占进口总量的6.8%。即使未来进口量继续下降,对国内猪价的影响也相对有限。同时,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的进口来源地也相对多元,可以由南美等其他主产地替代,关税调整对国内饲料价格的影响预计也较为有限。因此,综合来看,此次关税调整对国内生猪市场的影响可控。## 后市展望:弱势震荡后有望温和反弹
对于未来的猪价走势,市场普遍关注。综合考虑供给、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专家对未来猪价走势给出了预测。
从上半年来看,生猪供给依然充足。无论中大猪存栏还是新生仔猪数量,均高于上年同期水平,这意味着短期内生猪供应压力依然存在。与此同时,消费需求总体处于低位,尤其是在春节过后,消费需求进入淡季,难以对猪价形成有力支撑。因此,综合来看,上半年猪价将以弱势震荡为主。
展望下半年,随着气温逐渐升高,以及中秋、国庆等传统节日的临近,消费需求有望迎来季节性增长。餐饮业的复苏也将带动猪肉消费量的增加。在需求回暖的背景下,猪价有望迎来温和反弹。当然,反弹的幅度还取决于供给端的调整情况。如果养殖企业能够适时调整生产计划,控制出栏节奏,那么猪价反弹的力度可能会更大。
面对当前猪价低迷的市场环境,以及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生猪养殖企业应该如何应对?降本增效成为行业共识。
为了进一步降本增效,生猪养殖龙头企业牧原集团董秘秦军表示,他们将持续加大在生猪育种、疾病防控、智能化与数字化升级等方面的投入,巩固和提升公司的盈利水平。通过引进先进的育种技术,选育优良品种,提高生猪的生产性能。加强疾病防控,降低生猪的死亡率和发病率,提高养殖效益。同时,积极拥抱智能化和数字化技术,优化养殖管理流程,提高生产效率。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