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沃斯国际医学美容大会,向来是各路医美品牌争奇斗艳的舞台。今年,全球雾化科技巨头思摩尔(SMOORE)旗下的MOYAL岚至,带着他们的“TPS雾化无创透皮技术”和明星产品“岚至雾光炮”高调亮相,赚足了眼球。但热闹背后,我看到的更多是这个“新贵”的算计与焦虑。
医美行业,从来不缺新概念和黑科技。从早年的激光嫩肤到如今的各种射频、超声刀,层出不穷的项目让人眼花缭乱。岚至的“雾化无创”概念,说白了,就是想在“不动刀子也能变美”的口号下,分一杯羹。但问题是,这种“无创”到底能有多大效果?真的能像他们宣传的那样,媲美传统医美项目吗?
且不说思摩尔在电子雾化领域的技术积累,和医美产品之间究竟有多大的关联性。单就“雾化”这个概念来说,早就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各种家用美容仪、补水仪,哪个没打着“雾化”的旗号?岚至想要突围,光靠一个“雾化”的概念,恐怕远远不够。更何况,医美行业向来鱼龙混杂,各种虚假宣传、夸大效果的现象屡见不鲜。岚至如果不能拿出真凭实据,证明自己的技术优势和产品效果,恐怕很难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在新消费品牌集体卷入价格战的泥潭时,岚至却反其道而行之,高举“价值定价”的大旗,声称要让消费者为产品的真实价值买单。这种策略,听起来很美好,但细细琢磨,却总感觉有些底气不足。要知道,在医美这个高度依赖信任和口碑的行业里,光靠喊口号是远远不够的。消费者不是傻子,他们会用自己的钱包投票,选择那些真正能带来改变的产品和服务。
岚至之所以敢于走高端路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背靠思摩尔这棵大树。思摩尔在雾化技术领域的确有一定积累,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能在医美行业呼风唤雨。毕竟,电子雾化和医美,完全是两个不同的赛道。把电子烟的技术嫁接到医美产品上,真的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吗?
更何况,思摩尔的雾化技术,真的像他们宣传的那么神奇吗?要知道,雾化技术的核心在于控制粒径大小,从而提高吸收效率。但问题是,皮肤的吸收能力是有限的。即使把护肤品的分子雾化得再小,如果皮肤无法吸收,那也是白搭。与其把精力放在雾化技术上,倒不如好好研究一下如何提高皮肤的吸收能力,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岚至将“雾光炮”标榜为无创医美的“新雾种”,听起来很诱人,但细究之下,却发现这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的营销话术。无创医美的概念并不新鲜,各种光电项目、射频项目,哪个不是打着“无创”的旗号?岚至的“雾光炮”,本质上还是通过外力将护肤成分导入皮肤,只不过是将注射改为了雾化。
岚至在发布会上展示了一些临床应用效果,声称“雾光炮”能有效改善细纹和动态纹。但问题是,这些数据是否真实可靠?样本量有多大?是否有对照组?这些关键信息,岚至却闭口不谈。要知道,在医美行业,临床数据造假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很多机构为了推销产品,不惜篡改数据,夸大效果,误导消费者。
更何况,即使岚至的数据是真实的,我们也需要理性看待。要知道,任何医美项目,效果都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的皮肤状况、生活习惯、代谢能力都不同,即使使用同一种产品,效果也会有很大差异。岚至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获得相同的效果,更不能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
岚至口口声声说“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不过是精准收割用户的漂亮说辞。 从C端美容仪入手,再到B端院线设备,岚至的每一步都经过精心计算,目的只有一个:最大化用户价值,实现利润增长。
岚至创新性地打造了“专业力+情感力”服务模式,通过“美肤老师”和医生团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护肤方案和疗程设计。 表面上看,这是一种贴心的服务,但实际上,这更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用户数据收割机。 通过与用户的互动,岚至可以收集到大量的用户数据,包括皮肤状况、护肤习惯、消费偏好等等。 这些数据,对于岚至来说,是宝贵的财富,可以用来优化产品、精准营销、提高用户粘性。
岚至先从C端美容仪入手,积累用户口碑和数据,再将这些流量导入到B端院线设备,这无疑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流量游戏。 C端用户是B端机构的潜在客户,通过C端的声量,岚至可以为B端机构带来精准的流量,提高用户粘性。 同时,B端机构也可以为C端用户提供更专业的服务和体验,进一步巩固用户关系。 这种C端和B端联动的模式,可以实现用户价值的最大化,为岚至带来持续的增长动力。
岚至想要构建一个围绕“健康之上的美”的医美生态,野心不可谓不大。但现实是,医美行业竞争激烈,巨头林立,岚至想要在其中占据一席之地,并非易事。 岚至的“医养一体”综合解决方案,看似完美,但能否真正落地,还需要 time 和市场的检验。
岚至的“To B+To C双引擎”模式,旨在实现B端和C端的协同发展。但问题是,B端和C端的需求差异很大,岚至能否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避免左右互搏? B端机构更关注产品的专业性和效果,以及能否为他们带来利润。 而C端用户则更关注产品的性价比和安全性,以及能否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 岚至需要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和服务模式,才能真正实现协同发展。
岚至将应用场景拓展到户外,与高尔夫球会合作,推出晒后修复项目。 这种做法,看似创新,但实际上,更像是一种噱头。 户外场景的需求相对小众,而且竞争激烈。 岚至想要在户外场景中获得成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和精力,但收益却可能并不理想。 这种盲目扩张的做法,可能会分散岚至的资源,影响其核心业务的发展。
医美市场潜力巨大,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与此同时,风险也如影随形。 美妆、医疗、生命科学领域的跨界融合,的确为医美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也带来了新的陷阱。 跨界融合,需要企业具备强大的技术实力和整合能力,否则很容易陷入“四不像”的尴尬境地。 岚至想要在跨界融合的浪潮中脱颖而出,需要更加谨慎,更加专注,才能避免被淹没在时代的洪流中。
与其盲目扩张,不如深耕技术,提升服务,真正解决用户的痛点,这才是岚至应该努力的方向。 一味追求营销噱头和概念炒作,只会适得其反,最终失去消费者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