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保卫战”:救市还是干预?地方政府“护盘”大戏开锣!

金融中心 2025-04-13 140人围观 ,发现0个评论 DeFiWeb3元宇宙NFTDAO

当市场失灵:一场由国资主导的“保卫战”?

最近这阵风,吹得股市绿油油的,让人心里直发毛。眼瞅着“政策组合拳”一套接一套地砸下来,什么“准平准基金”、”国家队”、险资机构、上市公司增持回购…名头一个比一个响亮,架势摆得十足。可这真的是“协同联动,共同筑牢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坚实防线”吗?还是说,只不过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救市”大戏?

多方力量的“协同”:救市还是干预?

说实话,这几年见得多了,对这种“协同”总觉得有点儿不对味。政策是好政策,出发点也可能是好的,但具体执行起来,味道就变了。就好像原本是想给病人开药治病,结果开了一堆猛药,病没治好,反倒把身体搞垮了。这种“协同”,到底是各方真心实意地为了市场好,还是为了完成KPI,保住自己的乌纱帽?更何况,这种强力的“协同”,会不会反而扭曲了市场的正常运行,让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企业被埋没,劣币驱逐良币?

地方国资的“积极行动”:维稳还是长期布局?

再说说地方国资。北京、上海、山东、四川、浙江、安徽…一个个地方政府都跳出来表态,要维护资本市场稳定。这当然是好事,但背后又藏着多少心思?是真心觉得股市关系到地方经济的命脉,所以要出手相救?还是想借着这个机会,在资本市场上分一杯羹,为自己的政绩添砖加瓦?更何况,这些地方国资的“积极行动”,会不会变成一场地方保护主义的闹剧,让那些没有背景的企业寸步难行?所谓的“提质行动”,到底是短期的“护盘”,还是长期制度建设的起点?别到最后,只留下“增持一把伞”的笑柄。

长三角的“护盘”行动:一场精心策划的表演?

长三角,那可是中国的经济发动机,上市公司扎堆的地方。这回,浙江、上海、安徽带头搞“护盘行动”,又是增持又是回购,表面上是为了稳定市场,实际上,这背后的小九九可不少。这出戏,到底是真心实意,还是演给上面看?

浙江的“率先垂范”:一场充满算计的“政治秀”?

浙江这次跑得最快,又是开会又是表态,恨不得把“维护市场稳定”几个字刻在脑门上。省国资委和证监局负责人那番话,说得那叫一个漂亮,什么“全力支持”、“切实维护”、“长期性、基础性工作”,听着就让人热血沸腾。可问题是,这些承诺能兑现多少?“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这些工具,真的能用到实处,还是只是给企业多了一个套钱的渠道?那些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会不会借着“增持”的名义,把股价炒高,然后高位套现,坑害散户?更何况,这种“政治正确”的表态,会不会逼着企业为了完成任务,盲目增持,最终损害自身的利益?

上海的“工具箱”:真的能解决根本问题吗?

上海也不甘示弱,祭出了“市值管理工具箱”,又是并购重组,又是股票回购,又是激励约束,看起来什么都有,什么都管。可问题是,这些工具真的能解决根本问题吗?市值管理,说白了就是管理股价。股价上去了,企业就真的有价值了吗?如果企业的基本面不行,再怎么折腾,股价也只是空中楼阁,迟早会塌下来。更何况,上海国资委的那些“意见”,会不会变成一种行政干预,让市场失去自我调节的能力?

安徽的“左右逢源”:既要…又要…最终只会…?

安徽这次也加入了战局,又是通知又是举措,又是现金分红又是股票股利,想把好处都占尽。可问题是,这种“既要…又要…”的思路,最终只会落得个“什么都想要,什么都得不到”的下场。支持企业搞股票回购增持,又要增强分红稳定性,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企业拿什么钱来分红?难道要靠借钱分红?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最终只会损害企业的长期发展。

其他地区的“跟风”行动:是深思熟虑还是盲目跟从?

眼看着长三角一带锣鼓喧天,其他省份也坐不住了,纷纷开始表态,又是北京又是山东又是四川。但说实话,这些“跟风”行动,有多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又有多少是纯粹的盲目跟从?

北京、山东、四川:谁是真心实意,谁又在浑水摸鱼?

北京作为首都,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表个态,稳住局面,这可以理解。但具体能拿出多少真金白银来“护盘”,那就另说了。山东这个国资大省,回购增持贷款倒是批了不少,但真正落到实处的又有多少?别到最后,又是一堆“僵尸企业”拿着国家的钱,在那里苟延残喘。四川这次也搞了个“指导意见”,又是市值管理又是科技创新,听起来很全面,但具体怎么落实,能不能落到实处,还得打个大大的问号。谁是真心实意地想搞好企业,谁又只想借着“护盘”的名义,给自己捞点好处,这恐怕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清楚。

专家之言:一场集体行动的“必然性”?

专家倒是说得头头是道,什么“全国性的重要任务”、“示范效应”、“区域经济竞争”,把这次集体行动说成了一种“必然性”。但说实话,这些专家的话,听听就好,别太当真。他们的话,有多少是出于真心,又有多少是出于利益?“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高质量发展”是重要任务没错,但如果只是靠着政府的行政干预,靠着“增持”、“回购”这些手段来“护盘”,那最终只会适得其反。

霍虹屹的分析:地方国资的“转型”与“趋势”?

霍虹屹的分析,说地方国资正在从“被动持有”向“主动运营”转型,这话说得没错。但问题是,这种“主动运营”,是真正为了企业的长期发展,还是为了迎合上面的政策,为了完成短期的任务?“企业治理”和“市场预期”同步推进,这当然是好事,但如果只是靠着行政命令来“推进”,那最终只会扭曲市场,让企业失去自主性。更何况,这种“转型”和“趋势”,会不会变成一场新的“政绩工程”,让地方国资背上沉重的包袱?

请发表您的评论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Powered By Z-Blog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