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就去美年大健康”,这句广告语曾经响彻大街小巷,也让美年健康坐稳了民营体检行业的头把交椅。然而,如今的美年健康,光鲜亮丽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令人担忧的现实。2024年的财报像是一记重锤,狠狠地敲醒了那些还沉浸在“龙头”迷梦中的人:营收净利双双下降,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大幅缩水,毛利率也跌到了一个让人无法忽视的低点。不禁要问,曾经风光无限的美年健康,到底是怎么走到今天这一步的?难道仅仅是市场大环境不景气导致的吗?恐怕并非如此简单。
资本市场是最敏感的,也最现实。美年健康的这份糟糕的财报,直接引发了投资者的恐慌性抛售。2024年,美年健康的股价跌幅超过23%,股东户数大幅减少,曾经重仓美年健康的基金投资者也纷纷撤离。这可不是什么“技术性调整”,而是真金白银的流失,是投资者对美年健康未来发展前景的彻底失望。在商言商,谁会愿意把钱投给一个连年亏损、看不到希望的企业呢?投资者的“用脚投票”,无疑是对美年健康经营状况最直接、最残酷的反馈。
诚然,体检行业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上半年是淡季,下半年是旺季。 美年健康也试图用“季节性因素”来解释业绩的波动。 理论上说,下半年的业绩冲刺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上半年的亏空。但是,如果仅仅把业绩不佳归咎于季节性因素,未免太过牵强。 季节性是行业共性, 难道只有美年健康一家受影响吗? 这种说法,更像是为自己的经营不善找借口罢了。
美年健康的盈利能力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 2018年达到巅峰之后,便开始走下坡路, 巨亏、盈利、再巨亏, 像坐过山车一样刺激。 虽然年报中也提到了客单价的提升, 但这并不能掩盖其盈利模式的脆弱性。 客单价提升了,营收反而下降, 说明了什么? 说明体检的人数减少了! 美年健康多年来的跑马圈地式扩张, 并没有带来持续的盈利增长, 反而像是饮鸩止渴, 短期内规模扩大了,长期来看却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体检行业本身就是一个重资产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场地租赁、设备购置、人员招聘等方面。 美年健康的体检中心遍布全国各地, 这也意味着其运营成本非常高昂。 尽管销售费用略有下降,但仍然占据了总营收的很大比例。 这也难怪, 毕竟要维持这么庞大的体检网络, 需要支付大量的租金、人员工资、市场推广费用等等。 在开源困难的情况下,如何节流, 降低运营成本, 是美年健康亟需解决的问题。
美年健康曾经 громко宣传自己的 “All in AI “战略, 试图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来提升体检效率和准确性。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 громко宣传AI战略的同时, 美年健康的研发投入却在不断缩减。 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难道所谓的 “AI战略” 只是一个 маркетинговый噱头, 实际上并没有投入足够的资源去做技术创新? 这种 “嘴上 громко宣传,行动上敷衍” 的做法, 不仅无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反而会透支消费者的信任。
美年健康通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美年大健康、慈铭体检、慈铭奥亚和美兆健康四大品牌,试图覆盖从大众到高端的体检市场。这种多品牌战略,在理论上可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扩大市场份额。然而,在实际运营中,这些品牌之间的协同效应并不明显,反而造成了资源分散和内耗。
美年健康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疯狂的并购史。通过不断地收购其他体检机构,美年健康迅速扩大了规模,但也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商誉负担。 截止到2024年末,美年健康的子公司数量已经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而母公司的员工数量却寥寥无几。 这种“小马拉大车”的局面, 让人不禁怀疑美年健康是否具备足够的管理能力来驾驭如此庞大的体检帝国。
并购必然会产生商誉,这是会计上的常识。 如果被并购的资产能够带来预期的收益,那么高溢价收购也无可厚非。 但如果被并购的资产业绩不佳,无法实现预期的盈利,那么商誉就会变成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 美年健康在过去几年里,进行了大量的溢价收购, 这也导致其商誉价值不断攀升, 最终成为了压在美年健康头上的一座大山。
2019年和2022年,美年健康分别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商誉减值计提,直接导致了当年的巨额亏损。 这两次商誉减值, 就像是两场突如其来的 финансовый风暴, 将美年健康的业绩吹得七零八落。 商誉减值,本质上是对过去盲目扩张的清算, 是为过去的高溢价收购买单。 这也再次证明, 盲目扩张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增长, 反而会埋下巨大的财务风险。
明知商誉风险巨大, 但美年健康仍然没有停止扩张的脚步。 为了避免进一步累积商誉,美年健康开始尝试通过增发股份的方式来完成收购。 增发股份,虽然可以缓解商誉压力, 但也会稀释原有股东的权益。 这也暴露出美年健康在资金上的困境, 不得不通过牺牲股东利益的方式来维持扩张。
有规划、有节制的扩张,才能带来规模效应, 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而无序、盲目的扩张,只会导致边际效益递减, 最终被规模所吞噬。 美年健康在过去几年里的扩张,更像是为了追求规模而规模, 缺乏对市场和自身的理性分析。 这种 безрассудный扩张, 最终只会让企业陷入规模不经济的陷阱。
“民营体检一哥”的称号,并没有给美年健康带来与之匹配的良好口碑。 在各大投诉平台上,关于美年健康的投诉数量居高不下, 涉及虚假宣传、误诊漏诊、服务态度恶劣等各种问题。 这犹如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随时可能让美年健康陷入信任危机。 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 一次糟糕的体验, 可能会让他们永远对美年健康敬而远之。
医疗行业,数据安全至关重要。 然而,美年健康却多次发生数据丢失事件, 这无疑给其医疗质量蒙上了一层阴影。 数据丢失,不仅可能导致患者的隐私泄露, 还会影响医生的诊断, 甚至造成严重的医疗事故。 在这个大数据时代, 连最基本的数据安全都无法保障, 美年健康又如何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体检的核心价值在于 early detection 和 accurate diagnosis 。 然而,美年健康却屡屡爆出误诊的争议, 这直接动摇了其作为专业体检机构的根基。 误诊,可能会让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如果连准确诊断都无法保证, 那么体检还有什么意义? 美年健康需要认真反思, 如何提升医生的专业水平, 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美年健康 громко宣传的 “AI in AI” 战略, 听起来很先进, 但在基层执行中却暴露出诸多问题。 医生资质混乱、设备维护缺失等问题, 说明美年健康在内部管理上存在很大的漏洞。 所谓的 “智能主检系统”, 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甚至可能成为医生偷懒的工具。 技术再先进, 也需要人的正确使用才能发挥价值。 如果基层执行不到位, 那么 “AI战略” 最终只会沦为空谈。
年报显示,美年健康的体检客单价有所提升, 但接诊人数却大幅下降。 这说明, 美年健康正在面临客源流失的困境。 顾客为什么会流失? 除了市场竞争加剧之外, 更重要的原因恐怕在于美年健康自身的服务质量和口碑下降。 失去了顾客的信任, 即使客单价再高, 也无法弥补接诊人数下降带来的损失。
美年健康的发展历程, 就像是一个规模扩张与信任透支的悖论。 表面上,美年健康通过疯狂扩张,迅速扩大了规模, 占据了市场份额。 但实际上, 这种无序扩张却透支了消费者的信任, 最终导致客源流失和业绩下滑。 美年健康需要明白, 规模扩张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只有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规模, 才是可持续的、有价值的。 否则, 扩张得越快, 崩塌得就越快。